巫溪县巫文化研究会系列活动 以文化深耕赋能巫溪文旅发展
近日,巫溪县巫文化研究会主办的“巫咸古国.非遗万象”系列活动顺利开展。为期两天(9月13日—14日)的活动,通过游园祭拜、文化交流、文艺展演、祭祖联谊、产业对接等多元形式,深度挖掘巫文化在文化传承、学术创新、文旅融合、产业联动等方面的内在联系,最终结出丰硕成果,为巫溪旅游发展注入了深厚文化动能。
一、多维活动:让巫文化“活”起来、“深”下去
(一)游园·非遗·祭拜:触摸文化根脉
9月13日上午,巫甸园化身巫文化“活态博物馆”。参与者在祭拜三皇五帝的仪式中,追溯巫文化的根源性记忆,感受先民精神信仰的传承。
非遗传承人身旁,传统技艺现场制作与特色产品陈列交相辉映,让巫溪非遗(如民俗工艺、传统技艺等)从“文献记载”走向“可感可触”,既展现了研究会在非遗挖掘与保护上的扎实成果,也为非遗“活态传承”搭建了实践场景。
(二)文化交流:深化研究厚度
当日下午2时30分,巫文化交流活动在巫甸园启幕。各界学者、文化从业者围绕“巫文化的历史演变”“巫文化与地域文明共生”“巫文化的当代价值”等议题深入研讨,一批关于巫文化民俗影响、精神内核的研究成果得以分享。此次分享不仅夯实了巫文化的学术研究根基,更彰显了研究会在文化理论层面的深耕与突破,为巫文化研究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。
(三)文艺晚会:艺术化诠释文化内核
夜晚的音乐晚会,是巫文化“艺术表达”的盛宴。开场舞《巫咸鼓与唢呐》 以震撼视听,演绎“巫咸”这一巫文化核心符号的历史韵味;林红斌独唱《我在巫溪等你》、市级非遗传承人吴显梅母女的“五句子山歌”,将巫文化与音乐艺术融合,传递巫溪人文情怀;旗袍古装走秀、巫氏宗亲歌唱家带来的《母亲》《天下巫氏一家亲》《龙的传人》,在服饰、歌声中凝聚起巫氏宗亲的文化认同。
“溜铧”“火壶”“打铁花”等民间非遗与舞蹈《又见茉莉花》,以“惊险技艺”与“柔美舞姿”的碰撞,展现巫文化兼容并蓄的艺术魅力。这场晚会,是研究会将文化研究转化为艺术表达的生动实践,让巫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。
二、宗亲与产业联动:让文化研究“赋能发展”
(一)祭祖仪式:凝聚宗亲文化认同
9月14日上午9时,汉风神谷景区庄严肃穆。8位身着马面裙的礼仪小姐,与原巫溪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宗定,文旅委工作人员,作家协会会长王常林,巫溪县巫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伍珍一道,迎接全球巫氏宗亲亲友团。五星红旗、巫文化研究会会旗、汉风神谷旗与各地宗亲代表旗迎风飘扬,营造出浓厚的文化认同氛围。
李伍珍会长的欢迎词,既传递对宗亲的热忱,也彰显研究会“以祭祖为纽带,凝聚巫氏文化共识”的初心。随后的祭祖仪式,进一步强化了巫氏宗亲对根源文化的归属感,为巫文化代际传承与宗亲文化联结筑牢根基。
(二)文旅+产业:从“文化研究”到“发展动能”
14日下午,活动分向推进,尽显研究会“以文化促发展”的智慧:
文旅融合:部分巫氏宗亲走进巫灵洞、盐泉,在游览中感受巫溪“自然景观+文化底蕴”的独特魅力——这是研究会将巫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、打造文旅IP的生动体现。
产业联动:由招商局主持的招商引资会同步开展,巫氏宗亲推荐的15位优秀企业家(如湖北利川国澳江源加油站有限公司总经理巫振仕、安徽新科电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巫后喜等)与县领导及各部门深度对接。以巫文化为纽带搭建的产业合作桥梁,为巫溪产业发展引入新活力,实现“文化研究”向“经济动能”的转化。
文化探源:研究会全体成员与志愿者跟随吴涛老师探寻盐巫古道,深入挖掘古道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,为文旅线路开发、历史文化研究积累珍贵素材。
三、深耕文化,铺就巫溪文旅发展之路
总之,此次系列活动,是巫溪县巫文化研究会长期深耕的集中展现。
学术层面,通过论坛深化巫文化理论体系,让研究更具深度;
非遗层面,以展示、演出激活传统技艺生命力,让传承更具活力;
文旅层面,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,让融合更具张力;
产业层面,以文化为纽带搭建合作桥梁,让发展更具动力;
宗亲层面,以祭祖、交流凝聚文化认同,让联结更具合力。
研究会以“看似微不足道”的努力,持续为巫溪旅游发展挖掘文化富矿,让巫文化从“学术成果”真正成为推动地域发展的“鲜活力量”,为巫溪文旅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。
巫溪县巫文化研究会
2025年9月15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