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,进一步激发教师、学生、家长读书热情,先锋小学特推出“读书分享会”系列公众号栏目,定期推送教师、学生、家长的阅读心得。本期,我们一起聆听三位教师的阅读分享。
朱熹先生曾说:读书有三到,谓之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先锋小学的老师们也有自己的三到,谓之看到、想到、做到。
我看到:
音乐教育的核心是让每个孩子具备感受美、表达美的能力。书中提及,面对音准不佳的学生,无需急于纠正技巧,可先引导其聆听鸟鸣、风声等自然之声,以真实听觉体验建立音乐感知;同时强调“音乐是心灵的对话”,课堂需给予每个孩子表达机会,即便不成调的哼唱、不标准的节拍,都是他们对音乐最真挚的回应,尽显教育者温度。
我想到:
书中提到,音乐能帮助孩子调节情绪、培养专注力、学会合作。这让我意识到,音乐课堂不应局限于“唱歌”,更可以通过合唱培养团队协作,通过乐器演奏锻炼耐心与细致,通过音乐欣赏丰富情感体验,让音乐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“心灵伙伴”。
我将做到:
1.尊重每个“独特的声音”:课堂上多给予孩子表达机会,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音乐。
2.做“会倾听”的引导者:多倾听孩子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,再引导其感知音乐元素。
《音乐教育书简》让我明白,好的音乐教育,是用爱与耐心,为每个孩子打开一扇通往美的大门,让他们在音乐中收获快乐、成长与力量。未来的课堂,我将带着这份感悟,与孩子们一起在音乐的世界里,自由歌唱、快乐成长。
我看到:
在《班级管理》中,李伟胜老师将班级管理分为三个层次:维持秩序、营造学习氛围、培育精神家园。这让我深刻认识到,班主任工作远不止于“管住”学生。书中强调,最高层次的管理是“育人”,是通过班级活动和文化建设,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与主体性,让班级成为每个生命绽放的舞台,而不仅仅是一个管理有序的集体。
我想到:
对比自己的工作,我发现自己常常停留在第一层,忙于处理各种班级事务和纪律问题,像个“消防员”。书中理念让我反思,这种管理虽能带来暂时的安静,却可能压抑了学生的活力与创造力。
我将做到:
以兴趣出发,设置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岗位,让每个孩子都有服务集体,锻炼能力的机会。逐步将我们的班级建设成为一个有温度、有活力、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。
我看到:
我读到了魏书生老师教育思想的核心——民主与科学。他强调教师要“放手”,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;要“用心”,研究教育的科学规律。他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,而非被动接受的容器。这种理念,与我日常的体育教学不谋而合。体育场本就是最能体现规则意识、团队协作和自我挑战的“民主实验室”。魏老师所说的“人人有事做,事事有人做”,在一个优秀的篮球队或体操队里,正是最生动的写照。
我想到:
1. 体育是“立德”最直观的课堂。 魏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,而体育场正是品格的试炼场。当学生在长跑中精疲力尽却坚持到底时,他学会了“坚韧”;当他在团队比赛中传球给位置更好的队友时,他懂得了“无私”;当他因失误输掉比赛却能坦然接受并与对手握手时,他理解了“尊重”与“格局”。这些品格的塑造,远比一个投篮动作、一个前滚翻技巧更为重要。
2. “因材施教”在体育中更为关键。 学生的身体素质、运动天赋差异巨大。魏老师对待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,这启示我,不能再以“一刀切”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。对于有天赋的孩子,我是教练,要激发他的潜能;对于体质羸弱、内向胆怯的孩子,我更应是朋友和鼓励者,我的目标不是让他成为运动员,而是帮助他战胜内心的恐惧,体验运动的乐趣,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。
3. 规则意识与内在驱动。 体育比赛有严格的规则,这正是“科学管理”的体现。我要做的,不是单纯地用哨声和命令维护规则,而是要像魏老师那样,引导学生理解规则背后的公平与正义,将外在的约束内化为自觉的行为。同时,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,让他们为了团队的荣誉、为了超越自我而运动,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。
我将做到:
1. 做课堂的“设计师”而非“命令者”。 我将减少枯燥的重复训练,设计更多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与情境,让学生在“玩”中学,在合作中练。把课堂的一部分主动权交给学生,让他们参与热身活动的设计、小组比赛的策划,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主人翁精神。
2. 让评价更具温度与维度。 改变过去只关注跑步速度、跳远距离的单一评价体系。我会将学生的出勤率、努力程度、团队精神、进步幅度都纳入评价范围。多一句“你今天坚持下来了,真棒!”,胜过对一个完美动作的冷漠打分。我要让每一个孩子,都能在体育课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。
3. 成为学生心灵的“陪伴者”。 操场是释放天性的地方,也是观察学生情绪状态的绝佳窗口。我将更细心地关注那些躲在角落、情绪低落的孩子,一次耐心的陪跑、一场轻松的投篮比赛,都可能成为打开他们心扉的钥匙。我要用运动的激情感染他们,用教师的温暖陪伴他们。
本文来自网友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!
展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