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,进一步激发教师、学生、家长读书热情,先锋小学特推出“读书分享”系列公众号栏目,定期推送教师、学生、家长的阅读心得。本期,我们一起聆听三位教师的阅读分享。
朱熹先生曾说:读书有三到,谓之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先锋小学的老师们也有自己的三到,谓之看到、想到、做到。
我看到:
在《民主主义与教育》中,杜威以民主社会为背景,构建了一套以“经验改造”“生长论”为核心的教育理论。他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、压抑儿童天性的弊端,提出以下颠覆性观点:
1. 教育即生活与经验的改造
杜威认为,教育并非为未来做准备,而是当下生活的延续。教育应基于儿童的真实经验,通过“做中学”激发其主动性与创造性,让知识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非孤立符号。
2. 民主教育的双向性
民主不仅是教育目标,更是教育过程的内在要求。杜威强调,学校应模拟民主社会,通过平等对话、协作探究培养公民的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。他反对教师权威主导的课堂,提倡师生共同构建学习共同体。
3. 教育无目的论
杜威并非否定教育价值,而是反对外在强加的“终极目的”。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持续生长,其唯一目的是“更多更好的教育”,即通过经验的不断重组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同进步。
我想到:
杜威的理论让我深刻反思当前教育生态的困境:
1. 知识割裂与应试压迫
今天的课堂仍充斥着填鸭式教学,学生被割裂的学科知识淹没,疲于应付考试。正如杜威所言,这种教育“将儿童视为容器”,剥夺了他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。
2. 民主课堂的缺失
许多学校仍以教师权威为中心,学生缺乏表达与质疑的空间。杜威批判的“脱离儿童生活”的教学设计,在标准化课程中依然普遍存在。
3. 经验与成长的矛盾
杜威主张“经验需通过行动检验”,但现实中,安全、效率等顾虑常让学校放弃实践性学习。
我将做到:
基于杜威的启示,我计划从以下三方面重构教育实践:
1.设计真实情境,让学习回归生活 ,将数学问题与家庭预算、校园改造等实际需求结合,如“从做中学”的思维训练。
2.构建民主课堂,激活学生主体性,推行“课堂议事规则”,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计(如随机抽号听取学生的见解);借鉴“退步教师”的理念,减少单向讲授,增加苏格拉底式提问,引导学生自主探索。
3.关注个体经验,推动差异化生长,建立学生“成长档案”,记录其兴趣点与能力变化,如杜威所言“根据儿童固有活动调整目标”为不同学生设计分层任务:对擅长逻辑者引导深度思辨,对动手强者提供实验拓展机会。
总之如书中所言:“教育的目的存在于过程中,正如生活的意义绽放在行走的路上。”
我看到:
《爱的教育》(原名《心》)是由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·德·亚米契斯创作的一部长篇日记体小说,采用日记体的形式,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四年级小男孩的成长故事。它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智慧的著作。书中描述了同学间的友爱、师生间的尊重、父母对子女的慈爱,以及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。这些故事虽小,但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。他不仅是一部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,也是成年人重温童年、反思人生的佳作。
我想到:
面对我们的教育,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,是教育成功的基础。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家长,这本书让我明白,我们要用爱去点燃孩子心中的灯,加强对孩子的爱心教育。一味地责骂与批评是没有用的,要用心感受孩子们的想法,只有真正对孩子们付出关心、爱心与真心,才能得到孩子的真诚回报;也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孩子,了解孩子,才能真正点亮孩子的明天。爱不仅仅是情感的流露,更是对他人、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我们更应珍惜和传递这份爱,教育的真谛在于爱,爱可以温暖世界。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这部好小说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,将这种美好的感受再传递给更多、更多的人。
我将做到:
以爱心对待每一个人,无论是学生、家人、朋友还是陌生人。我会更加珍惜与他人的相处时光,倾听他们的声音,关心他们的需求。同时,我也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,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爱的力量。只有用爱去教育、去生活,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,让这个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。
我看到:
午后的阳光斜切过窗棂,在泛着墨香的纸页上流淌。指尖抚过威廉·萨默塞特·毛姆的《月亮与六便士》里那行“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”,忽然看见多年前藏在心底的种子——那些被现实磨得模糊的渴望,正借着文字的温度重新抽枝发芽。斯特里克兰德在画布前燃烧的生命,让我想起幼稚时时在课本上写下的教师理想,想起即将毕业时在图书馆考试前复习的迷茫,想起从业第一天梦想实现的豪放厥词:“总有一天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”!
我想到:
书页翻动时带起的风,掠过桌上摊开的日程本。曾经以为“想到”只是转瞬即逝的火花,此刻却在字里行间照见清晰的路径:或许是岁月的沧桑洗礼了桀骜的拼劲,或许是生活的琐碎磨平了理想的棱角,又或许是人到中年的迷茫失去了人生的目标。往日的弯弓射大雕的激情岁月,映射着现在的拖沓和止步。像是陷在沼泽的泥泞,抹不去的羁绊也挥不去的不看回首。
我将做到:
对于那些被具象化的“将做到”不再是悬在半空的口号,而是像书中人物一步步踏碎的阻碍,让每个“明天”都有了沉甸甸的分量。合上书时,阳光已在书脊上投下长长的影子。起身向操场走去,去拾起丢失的篮球,回到书桌的原来的椅子坐下,拿起落灰的圆珠笔写下下个月的大单元计划,恍惚映出斯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岛的星空下挥笔的剪影——原来所有的“将做到”,都始于某个合上书页后毅然伸手的瞬间!
来源|教导处 编辑|王美子
审核|谭集平 签发|杨小平
来源:巫溪县先锋小学校
本文来自网友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!
展开